——内蒙古自治区防沙治沙综述中国绿色时报1月26日报道(记者于杰)2017年《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举办地是内蒙古鄂尔多斯。很多人不知道,这里曾经是中国荒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从上世纪60年代初期至70年代中期,气候干旱与过度放牧,导致内蒙古沙化面积扩展23%,全区60%的农田和38%的草原不同程度沙化。同一时期,鄂尔多斯沙化土地面积占全市面积的45%,每年因风沙毁种的农田占40%左右,导致1/5的农田颗粒无收。无边绿翠凭羊牧,一马飞歌醉碧宵。
人与草原的美丽约会留在了诗句里。现实中,疯狂的沙魔掩埋了农牧民的住房、水井和棚圈,迫使他们离开了家园。
为阻止沙化肆虐,三北防护林建设、京津风沙源治理、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国家重点工程先后在内蒙古强力推进,全区广大干部群在与荒漠化旷日持久的对战中,实现了沙逼人退到人进沙退的生态逆袭。如今,内蒙古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已连续15年实现双减少。
其中,鄂尔多斯的森林覆盖率增加到26.07%,全市空气优良天数稳定在340天左右,并获得了国家森林城市称号。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象正在内蒙古重现。
换人不换目标换届不换蓝图内蒙古是我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最集中、危害最严重的省份之一,五大沙漠和四大沙地齐聚这里,荒漠化土地面积占自治区国土总面积的一半以上。自治区历届领导班子秉承换人不换目标,换届不换蓝图的精神,活化体制机制、强化科技支撑、实行目标管理,内蒙古沙区生态状况持续改善。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自治区党委、政府确立了把生态建设作为最重要的基础建设来抓,努力把内蒙古建设成为祖国北方最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的发展战略,先后出台260多个涉及防沙治沙的政策性文件,在财政投入、信贷支持、税费减免、权益保护等方面明确了一系列扶持政策。
目前,内蒙古五大沙漠周边重点治理区域沙漠扩展现象得到遏制,沙漠面积相对稳定。四大沙地林草盖度均有提高,沙地向内收缩。科尔沁沙地、毛乌素沙地生态状况持续向好,呼伦贝尔沙地实现了沙化面积缩减、沙化程度减轻,浑善达克沙地南缘长400公里、宽1-10公里的锁边防护林体系和阴山北麓长300公里、宽50公里的绿色生态屏障基本形成,乌兰布和沙漠西南缘建成了间隔长110公里、宽3-5公里的生物治沙锁边带,腾格里沙漠东南缘建成了间隔长350公里、宽3-10公里的绿色防风固沙林带。
牧区大部分天然草原植被正在恢复,植被盖度、牧草高度持续提高,草原生态状况逐步改善。全区沙化已整体遏制,局部好转。生态工程筑长城绿肥黄瘦守家园治沙硕果坚定了沙区人民抗击沙魔的信心,也为世界防沙治沙提供了宝贵经验。
2004年至今,在国家重点工程的带动下,内蒙古年均完成林业生态建设面积超过1000万亩,沙区逐渐呈现出绿肥黄瘦的景象。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任务的1/3落实在内蒙古,全区累计完成建设任务近1.13亿亩,使工程区森林覆盖率比建设初期提高6.5个百分点。重点治理的科尔沁沙地和毛乌素沙地生态状况整体逆转。
京津风沙源工程沙区以封为主,封、飞、造、工程固沙等相结合;农牧交错区以退耕还林、农防林和小流域治理为重点,林草、林药等多项间种;农区以农田防护林和经济林为主;牧区推行禁牧、休牧和轮牧,达到草畜平衡。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厅厅长呼群介绍:要实现对沙化整体遏制,除了国家重点工程,还需地方的政策支持。各级地方政府的觉悟和行动成为内蒙古成功治沙的另一重要因素。作为呼伦贝尔沙地治理主体的呼伦贝尔市,将沙区综合治理工程列为全市一号公益项目。
自2009年以来,市财政每年都会挤出5000万元,年治理沙地超过百万亩。截至2016年,工程已累计治理沙地584.4万亩,投入资金11.45亿元。持续科技攻关治沙模式创新不断学术界普遍认为年降水量200毫米以下地区不能飞播造林,技术制约影响着内蒙古治沙的进程。
内蒙古防沙治沙坚持聚力科技攻关,终于打破了这一国际学术瓶颈,首在年均降水量仅有150毫米左右、蒸发量高达3500毫米的阿拉善左旗实现了飞播治沙。同时,自治区配套GPS导航定位、种子包衣处理等一整套飞播技术措施。到2016年,阿拉善盟沙地飞播造林480万亩,大大加快了治沙进程和效率。2012年,内蒙古林科院独立编制的《流动沙地沙障设置技术规范》通过内蒙古质量技术监督局的审定。
2013年,低覆盖度防风治沙的原理与模式项目和流动沙地植被重建综合配套技术研究项目分别获自治区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三等奖。治理模式也在不断创新。赤峰市翁牛特旗探索出了开通穿沙公路、进行切割治理的模式,既方便了沙区群众生产、生活,也为治沙人员和物资输入沙漠腹地提供了便利。2009年-2013年,翁旗先后开通7条穿沙公路,总里程201公里,总治理面积150万亩;同时,启动实施了引水入沙工程,相继建设了引西拉沐沦河水入老哈河等水利工程,累计引水1500万立方米,促进了林草植被快速恢复和沙产业基地的建设。
通辽市奈曼旗独创生物圈治沙模式,成为全国主推的造林治沙方法和模式之一。防沙致富两相宜披绿生金得共赢在有效治理和严格保护的前提下,科学调整农牧业产业结构,内蒙古重点培育发展了沙生植物种植与开发利用、特种药用植物种植与加工经营、林纸一体化和生物质能源产业化、沙区特种资源综合开发和利用、荒漠和沙区旅游、节水灌溉、风能太阳能利用等7种类型的产业。产业化发展逆向拉动了防沙治沙,增强了防治的持续发展能力。
林沙产业化的推进,不仅加快了农村牧区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还带动了加工、贮藏、包装、运输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初步形成了种、养、加、产、供、销一体的产业链。积极推广企业+基地+合作社+农牧户的经营模式,打造了一批龙头企业。
据统计,全区年销售收入100万元以上的林沙产业加工企业有274家。依托林业重点工程,全区已建设用材林基地2600多万亩,灌木原料和饲料林基地2000多万亩,经济林基地1500多万亩。鄂尔多斯市初步形成了林板、林纸、林能、林饮、林药、林下循环产业链以及沙漠观光、沙漠探险、沙漠体育赛事等旅游产业,农牧民人均来自林沙产业的收入达到2700元,占总收入的20%。
阿拉善盟总面积27万平方公里,适宜人类生产生活的面积仅占6%。基于生态困境和民生需求,阿拉善盟将推进沙生植物产业化与生态建设相结合。截至2016年,阿拉善盟人工种植梭梭林270万亩,其中以梭梭肉苁蓉为主的产业基地建设造林就高达200万亩。
巴彦淖尔市的沙区葡萄产业同样受到农牧民追捧。2014年,市政府出台政策,沙区企业每种植1亩葡萄,可享受财政一次性补贴500元;葡萄良种繁育每亩补贴1000元。2014年,全市林业总产值达26亿元,人均林业收入1293元。
围绕打造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这个目标,全区科学合理利用沙地资源,大做沙产业文章,让沙产业成为农牧民新的收入增长点。历经风沙磨砺,在防治荒漠化的进程中,内蒙古取得了阶段性胜利。
本文来源:乐鱼全站(官方)-www.iygjk.com